高手帮官方博客

陷阱: 跑团真相,真的是蕴藏了百亿美金的市场?(独家解密)

帮帮导语:

随着白领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夜跑人群的增多和减肥的长期属性,运动类APP应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大部分的投资人也都在高度关注着这个领域,但目前为止没有一款获得真正的成功,大部分的创新案例都处于发展缓慢和变现艰难的处境。其中不仅存在大量的创业公司拥有很多的智能监测或者大数据的核心技术,还有很多知名的上市公司掌握着大量的运动健康人群资源和话语权。  “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这个未解之谜成为了创业创新的一座大山。

《创业陷阱》栏目是由国内知名的高管创新创业平台“高手帮”独家策划和发布,旨在帮助会员中的高管创业者避免创业上的风险,有效的将自己的优势发挥,科学的分析判断,从而增加自己创业的成功率。来源 | 高手帮网站:www.gaoshoubang.cn

IMG_1547

◆ ◆ ◆

到底这个行业遇到了什么瓶颈?这个瓶颈能否突破和如何突破? “高手帮”结合近一年的运动类APP的投融资和发展现状,发现了很多的经典规律,这些规律将会是直接解开问题答案的关键。

 

01 运动是硬需, 有需求就有市场吗?

美国资本界对中国的长期洗脑,导致大量的投资人和创业者头天真的信奉一个“真理”,叫做“有需求就有市场”。这句话放在以运动为主要目的的运动类APP中十分形象。

 

大量的关于运动健康类的APP投融资案例中,创始人都十分自信的认为,减肥一定是硬需市场,所以专注这个领域,一旦做成规模,就一定会有较高的估值和实现盈利,而且这个领域受到消费者关注较多,很容易成为资本市场的优秀题材。但是现实十分残酷,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被业内认同的较为成功的模式能够出现。

 

减肥和运动健康到底有没有需求?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户外运动人群达到了一个亿左右,从每天公园的夜跑人群的大幅度增加和半程马拉松的火爆就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出,这个需求确实广泛存在,而且正在加速发展中。白领在跑步的时候也非常希望有一款适合自己的APP来帮助自己的锻炼计划。

 

但是这里面回避了一个极为本质的问题,那就是网民凭什么会用这款APP,以及为什么会长期黏着?目前的逻辑看似正确,其实已经掉入了陷阱。看看业内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是如何“解释”的:

 

IMG_1548

>1 增加黏性靠技术靠谱吗?

 

很多创业者这么认为的,他们坚定的认为跑步APP最为重要的是技术,尤其是大数据技术,能够帮助跑步者更好的管理自己的跑步路径以及更好的服务跑步者。另外,智能硬件的与跑步有天然的结合点。

 

但是“高手帮”早些年,提出过一个命题:人走在河边,你卖水好卖吗?曾经让很多人陷入了沉思。创业思维不是一窝蜂的理论和推论,而是根据基本的市场逻辑。跑步者确实需要定位技术和路径规划,但是这个明显不是痛点需求,也就是任何一个跑步者,这些技术手段甚至包括再高科技的人体机能数据的监测,对于一个跑步者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这是思维明显是河边卖水的思维。跑步的过程和心理需求是非常发散的。比如有人希望有自己的路径展示,然后分享朋友圈,有的人希望参加跑团,有的人更是希望自己跑步而不让人知道。过于发散的需求,靠技术是几乎不可能解决问题的。技术在这里成为了次要矛盾。

人们对于跑步过程非常的主观的,这个思维是难以改变的,你非要让消费者改变称为精密的跑步机器,还给他展示详细的数据,对于一个正常思维的人来讲,都是哭笑不得的事情,能认同数据从而改善自己跑步的人是极少数,具有精密的德国人思维的中国人绝对是极少数。本来就在河边走,并不缺乏水,没有喝水的迫切感,你非说只有水才能帮你,出现了第一悖论。

 

>2 做社区然后就可以做大?

 

由于技术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就做社区,成为了现在的跑步APP的另一个发展思路,确实,因为跑步人群确实需要社区,里面有跑步团的招募和参加报名,大家一起跑成为朋友是一个很好的事情,毕竟大家都有这个心态。然后在社区中植入各种半程马拉松报名参赛,或者各种体育运动品牌的广告等等。

 

似乎这个逻辑是对的,但是这里面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那就是社区里面的重点黏性指标完全靠一种人维系,那就是“跑团组织者”。人们为什么会来到社区,除了基本的资讯内容,跑步者知识以外(微信大号居多),更多的是依赖跑步团体的活动组织。类似驴友的组织一样,社区的本质是为了组织而服务的。所以目前的案例中,大部分的社区都是在于各类跑步组织合作,共同发展,这里面,社区的主导权其实非常被动,必须不断的给跑步组织让路。

 

“高手帮”发现,正是因为这个问题,出现了两大现象。一方面是社区方不断的培养新的跑步组织者,另一方面是跑步组织者不断的脱离社区,自立为王。这个矛盾是很难调和的,于是出现了第二悖论。所以最后呈现的比较中和的方式是:做运动类资讯。这样既可以保证自己的流量规模,也可以靠流量和品牌来绑定跑步组织者。所以运动类资讯其实是针对这个现象的无奈之举,资讯类的方式放在运动领域显然不是主流。

 

>3 健身教练的号召能够成功?

 

私教模式遍地开花,从健身房O2O,到微视频的线上健身教学,已经越来越多的私教模式开始出现。这个模式其实有一定的存在基础,就是早已存在的线下私教模式,有很长的商业历史,只不过因为移动互联网而重新改头换面而已。到了线下仍然是以卖卡或者推销健身课程为主,因为健身房几乎一定依靠这个商业模式。

 

移动互联网没有改变这个商业模式,也同样没有改变网民的粘着性问题。上述的最本质的问题“为什么会长期黏着在运动APP上”,靠健身教练显然是无法解决的,自然这种APP的流量和粘性也难以保证。目前更多的是靠做大品牌,但是即使这样,也无法从本质上进行流量的维系,一个残酷的现实是:私教模式在线下的成交可能性远远大于线上。出现了第三悖论。

IMG_1549

总结:“高手帮”通过对近一年的运动类APP的研究和市场规律的提炼,发现了上述三种目前发展最为火爆的模式,其实都卡在了一个本质问题上面,那就是“如何解决网民会去锻炼”的问题,换句话是到底什么才是吸引网民会去坚持锻炼的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就成为目前创业投资最大的风险。以上案例证明:有需求很明显真的不一定有市场.

02 运动类APP的分类和初步阶段发展现状:

 

目前的运动类APP发展较为快,其中不少是奥运冠军亲自创业和操盘。大概分为四大类:

 

>1 更好的运动

 

走起Walkup(以游戏的形式增加走路的乐趣),跑嗨乐(辅助音乐减轻跑步心理压力),益动-益动思博(线下的跑步组织活动,可以通过微信拉人),悦动圈(悬赏跑步,可以通过微信拉人),派队(运动爱好者的社交和活动发布,可以通过微信拉人),广场舞。

 

这类APP的使用人群较多,但是极为分散,更多的是在考虑如何挖掘跑步的黏性场景上面,从时间碎片化角度去试图占领跑步人群。

 

>2 运动的资讯

 

美骑网(自行车运动资讯平台),去滑雪(滑雪资讯平台),野途(自行车赛事资讯平台),滑雪助手(滑雪资讯和教学社趣平台),慧跑(跑步知识资讯平台),来跑吧(跑步赛事资讯平台),黑鸟单车(骑行资讯和信息服务平台),滑雪族(滑雪知识和资讯平台)。微信朋友圈自然增加用户。

 

资讯对于一般的网民来讲使用较少,但是对于SEO的覆盖和媒体流量有较大的帮助,但是很难形成商业模式和实际的线下互动。

 

>3 场地预定类

 

云高尔夫(预定),动网体育(预定),运动世界(预定),球友圈(预定+ERP),PKBall(约球),体运通(预定+ERP),佰佳高尔夫(预定+测距+资讯)。

 

这类APP有些具有较高的估值,有一定的流量基础和粘性,但是网民对于品牌要求较高,很多创业者其实都是做云计算产品出身,用技术赠送去占领线下其实完全依靠渠道力量。

 

>4 私教健身类

 

叫练(教练预约突出便捷性,所以不行,黏性在于查询选择预约),keep(健身练习器突出高科技远程指导,黏性在运动过程中),初练(明星陪练突出帅哥美女陪练,黏性在于查询选择预约),约个球(民间足球队组队突出足球队,黏性在于查询选择组队,后续的互动),乐刻运动(自营式健身房突出健身房,黏性在于选择预约),型动体育(明星教练,黏性在于查询选择预约),健康猫(教练预约突出帅哥美女教练,黏性在于查询选择预约),瑜伽你好(教练预约,黏性在于查询选择预约),小熊快跑(场馆预定突出价格便宜,黏性在于查询选择预约)。

 

这个领域创新和颠覆的概率较大,大部分仍然是传统的卖课模式,不改变商业形式,是难以成功的。

IMG_1550
 目前的运动类APP发现较快,但是明显处于三国混战时期,比早些年的所谓的智能硬件运动相比有明显的流量基础,但是这个流量更多的是场景细分流量(跑步中的时间碎片化场景,跑步前的资讯场景场馆预定场景,跑步后的私教场景),将本来就少的跑步人群进行了更为垂直的细分,这个思路和模式显然难以成为APP成功的的流量前提。但是可喜的是新的趋势和苗头正在出现,但是需要理性的剖析一个本质问题,那就是是否能成为真正的市场问题。

 

03 网民的运动痛点是“难以坚持”而不是其他:

 

从一个人最初的跑步锻炼开始,在家里就难以克服起床的问题,在外面更是想找同学,同事一起跑步锻炼。一个人坚持跑步是需要极大的毅力来克服的。这是人性的基本心态。

 

跑步前,一个人最大的心理斗争是什么?是“今天去不去和到底最后去没去”,正是这个极大的考验性的难题,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年轻人每天都在重复这样的心理斗争。正是因为这个问题的存在,才会诞生出今天的运动APP的各种形式。

 

凡是能够生存下来的APP,必须是相对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和正视者问题的。技术类的运动APP,就是靠技术的多样性和服务深度,来刺激网民坚持锻炼和完成锻炼,但是即使是微信朋友圈的里程炫耀,也无法解决长期坚持的问题;社区的形式,就是给网民一个实际的跑步组织,结伴进行锻炼,这样就比自己跑步能够坚持下来,但是跑步不同于旅游,本身的枯燥是也是难以长期进行的;私教的模式,也是从专家的角度给予指导,从而可以循序渐进的锻炼,保证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坚持,但是实际的历史现状表明,如果大部分人都能因为教练可以坚持,那么健身房就不用卖卡了。

 

>1 运动心态失衡和坚持的难处

 

从小就有锻炼的习惯以至于长达数十年的坚持,显然不是主流人群,这样的人有较为健康的心态。当今中国的经济平缓定调,房地产忽高忽低,年轻人尤其是90后的迷茫,对于事业和生活的压力仍然会继续存在。具有健康心态的人是很少的,而自觉能够具有锻炼习惯和保持常年的跑步锻炼的人群显然是不具备互联网的海量性规模的。

 

>2 强大心理刺激和坚持的怪圈

 

从人的心理角度分析,跑步和锻炼本身是消耗性的过程,是需要人体生理和心理的一定的斗争过程。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如果一个人能够保持连续一个月的晨练或者夜跑,几乎一定是受到了某种较大的刺激,否则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在一般的统计当中,包括了一个男人买裤子发现自己的腰围如此之大,从而下定决心去跑步锻炼,一个女人被人说胖以后,开始痛定思痛去锻炼,单位体检发现了有异常,开始下定决定去锻炼等等。

 

以上两大网民的普遍心态决定了无论是依靠技术,社区还是教练都是难以解决“坚持锻炼”的问题的。懒惰心态占据了人们心中的主要位置。

IMG_1551

目前的创业思路受到美国影响较大,美国与中国在互联网方面有本质的区别,绝对不可能直接复制。在中国,由于文化因素和经济发展中的人文缺失,造成对待自己的健康和运动方面有较大的飘忽和矛盾心态,难以清晰的理解自己的生活重心和工作重点如何协调,不清楚什么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更多的中国人在生存的压力和锻炼健康中选择了徘徊,无法坚持有各种各样的借口,这就是为什么减肥APP,跑步APP到目前成为了较为尴尬的原因。如果这个路子可以跑通,就不会有越来越多的传销性质的减肥药微商的出现,也不会有越来越多的健康保健品的创新。

总结:运动的本质痛点是“难以坚持”,坚持不了就无法形成互联网产品,这点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坚持不了后,网民会不断的切换各种运动类APP,从而形成了喜新厌旧的死循环,创业者和投资人创造的APP成为了下一波游资的嫁衣裳。所以几乎大部分的想法和思路因为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会面临极大的风险。

跑步领域划分了两拨完全不相关的人群和活在不同的世界中一样。一群人是热爱跑步和运动,一群人是徘徊,最后会选择减肥药和保健品。热爱锻炼的人群和长期坚持的数量太少难以成就一个互联网规模的市场,而后者又难以吸引他们加入到跑步的阵营中。高手帮网站:www.gaoshoubang.cn

 

展望: 到底有没有好的方式方法能够解决这个矛盾呢?既能解决一般人的“难以坚持”的问题,又能有海量的数亿人群的互联网市场规模和流量基础。敬请关注下期